Skip to content

分类: 太极拳研究

研究太极拳的功法和迸階练法

太极拳功法「換劲篇」之四: 学会重新感觉自身的重量: 由手臂开始


一. 通过想象的方式来重新感觉自身的重量

前篇说过,放松的训练,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用惯了平常力, 除了遇上生病或疲倦之外,我们很少感觉到自己的重量。如果单纯叫自己尽量放松,也不易做到预期效果。所以在各门各派的训练中,衍生出许多不同的“松功”,目的是通过一些可行的方法,让学员能按步就班慢慢修练, 卸去平常力(拙力),后最达到太极拳「换劲」的效果。

我在这里介绍的功法,是以通过想象,来达到感觉自身的重量,以产生虚拟的“阻力”(重量=阻力)。通过对虚拟 “阻力”的抗争, 来达到卸去平常力的效果。是一种用意不用力的训练方法。

二. 认识手臂的重量 – 是训练松沉劲的第一步

手是较敏感的部位,我们将从认识手臂的重量开始。

 



1. 用两手随便拿起一种重物,例如一个背包,或是啞鈐,厚的书本之类。在这例子中,我们选用一个背包作示范。


2. 做一个太极起式的动作,把背包慢慢提起,然后再把背包慢慢放下。我们要专注的,是尽量感受双手承受背包重量的感觉。印象愈深愈好,我们将会把这“重”的感觉运用在下一步。

 

3. 放下背包不用,徒手做一个太极起式, 但做提起的过程中,脑中记起上面对提起背包时的“重量”感觉,并把这种“重”的感觉转化到手臂,以期做到手中无物,仍然有提起重物的感觉。闭上眼睛做,想象力效果会更隹(这是让精神进入Alpha脑电波状态,见下面解释)。

继而更慢地做太极起式放下手臂的动作。这时更要把“背包的重量”,用想象力转化到双臂,不要让这“背包”太快落下。闭上眼睛做,想象力效果更隹。

不论手臂提升,还是手臂落下,都是抵抗手臂重量(阻力)的训练。故放下手臂时用较慢的速度,为的是更好去体验手臂的重量(如果手臂落得太快, 便会失去重量感。闭上眼睛做,想象力效果更隹。

 

4. 当想象力的运用比较纯熟之后,我们再加以下一些作法,去练习太极起式。这些作法可进一步暂时弱化手臂的力量,让“重”的体验更深。做法是:-

1>手臂用力只用到手肘,当小臂和手掌没有了。

2>把肩关节“脱开”。

加做了这两点,手臂便会更重了。在这手臂暂时弱化的情况下,一直强调”双臂很重”的感觉,把太极起式慢慢做完。细味其中“重”的阻力感至为重要,闭上眼睛做,想象力效果更隹。


三. 把感觉双臂重量的技巧实踐到盘架子中

 

当我们通过上述太极起式的练习,初步掌握了对自已手部的重量,我们便可以应用在实际练拳的过程里。以下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。

1. 我们要暂时弱化手臂的力量,让我们更容易领略手臂重量的感觉。这便要把
a)肩关节脱开,
b)让手臂的重量感觉放在手肘处;也即是手用力要到肘为止,尽量忘记前臂、手掌和手指。

当你能松到打完整套太极拳,都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自已手臂的重量时,便可放棄以上两点作法了。 那时你会长出新劲, 让手臂感觉既沉且浮, 也不再觉得目前这个階段的练法,给手臂带来这般辛苦的感觉了。

2. 不可听音乐伴拳,必须独自、安静地去练(理由在下面第五节说明)。动作速度要尽可能慢,要好好细味手臂的重量。

3. 开始时不要嘗试打整套拳,只打一小段,我建议先由起式打到单鞭(見示范视频)。我们要重質不重量,如能真正细味到双臂的重量,雖只打了两三招式,仍算成功;其后我们再慢慢再把招式加上去,直至打完整套拳为止。


四. 功法总结

以上用太极起式作例子,初步介绍了促进感觉手臂重量的功法,其中有两个元素, 值得我们重视:

1 . 通过脱开肩关节,和把用力点放在手肘(而忘记小手臂和手掌),我们暂时弱化手臂的力量,让手臂重量感觉(阻力) 更容易出现。所谓弱化手臂,其实是让我们的手臂和肩膊筋肌更加放松,松到可以感觉到自已手臂的重量而已。也是说,平常我们打拳时,不够放松,所以不太感到自已双臂的重量, 现在要靠暂时弱化的手段, 让” 重” 的感觉重现。

2. 更重要的另一个元素,是通过想象来产生重量(阻力)。这是个非常深奥的内家功法(以意拳, 又称大成拳, 运用得最彻底),以后会另有篇幅详论。这个功法,在以后的多篇关于「换劲」的博文中,会大量运用和说明。希望读者重视这篇的实作方法,牢记,和反复尝试运用它。

混合这两个元素,我们将在盘架子的时候,由太极起式至太极收式这廿多分钟里,招招的运作中,都如此一直去感觉手部的重量。在这种方式下练拳,会是非常辛苦的,这是个长期奋斗的换劲过程,新的内劲始终会长出来;长出新劲之后,就不辛苦了 (所有的阻力训练,如站桩,举重,皆是如此) ,这是「换劲亅过程的一个部份。

忠告: 上面两个元素,必须严格遵从练习,不时检讨,切勿再用回”平常力”,并误为不累了,新劲长出来了,这是自已骗自已,而且让你功亏一篑。

五. 静! 静! 静! – 运用想象去产生重量(阻力)的功法时,精神状态必须“静”

上面我说过几次,闭上眼睛练,想象力效果更佳。高级的功法注重精神力量,当一个人安静下来,精神便会进入一个 Alpha 脑电波的状态。在这时候,神精力量(或是说精神界里的各种运作)就会发挥得最好。以下是一些进入Alpha 脑电波状态的例子:-

1>各种宗教的信徒祈祷时便进入这种狀态,为的是与神明溝通。
2>静坐气功:为的是让体内自然的气脉机制自行发动,打通经络。
3>佛教禅定:为的是达到开悟的境界。
4>瑜伽的安静状态:可减慢脉膊,呼吸,和新陈代谢,以及控制一些本来不受意识调控的身体功能。
5>运动员在比赛前安静地做自我暗示。可助排除压力,加强信心。病人也可经自我暗示,改善病情,减轻痛苦。等等
6>运动员闭上眼睛,用想象训练过程代替现场训练,可节省训练资源和时间,避免受伤,却又能保持水平。

科学实验证明,闭上眼睛可诱发 Alpha 脑电波(所以教徒祈祷都是闭上眼睛的)。回到上面的太极起式练习中,我们为了发挥想象力去创造“重量”,所以闭上眼晴练习,效果更佳。

六. “练太极拳是孤独的 !”

宏观地说,太极拳越练越高深,越是注重精神力量的训练,越是需要安静的外在环境,和内在的精神状态。所以凡是大师,名师,有较深太极修养的人练拳时:

1. 不群练,只按自已当时的训练需要,和身体及精神状态所产生的速度去练,也是说,要独个儿练

2. 不听音乐练,要安静无声地去练。为的是让自已进入精神力量发挥得最好的状态(Alpha 脑电波状态)去练,只有这样,才可提高水平。

我们立志要提高自已的水平,只能是独个儿练,不听音乐,安靜地,专心地去练,才会迅速进步,早日「換劲」成功。

当我十多岁(1960年左右)跟随一位吴式太极拳的老师学拳时,他每天清晨与一位同门师弟到香港太平山半山一个小公园练拳,他与师弟分开来练,一套拳练上45分钟以上,只见他眼神迷惘若在梦游之中,精神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。汗水滴在练拳轨迹的地上,滴滴可见。我与弟弟在另外一处同步练拳(当时还没有听音乐练拳的风气)。有一次我问他,为什么他不与师弟同步练习,而是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。他想了一想,然后语重深长的说了以下一句话:

“练太极拳是孤独的!”

这简单的一句说话,却道出太极拳之功,是基于个人修练的真諦,这点和其他各门艺朮都无分別。太极拳之博大精深,有如攀登崇山峻岭,水平愈高,愈是曲高和寡,有时可以孤独非常。由老师傅的口中说出来,更觉其精警,故我乐意把这段陈年旧事写出来,与各位同道分享。

七.「換劲」,「松」,「松沉劲」,「阻力」,「认识手臂的重量」之间的发展关係

在这节里,我把前几篇与这一篇的内容连接起来。

1。在第一篇里,我们讲到太极拳内功训练首先碰到的难关便是「換劲」(请参看这里)。

2。在第二篇里,我们讨论了太極拳在大松大软的锻炼过程中,将会炼成「松沉劲」,「悬浮劲」和「内气」三种功力。其中「松沉劲」衍生「悬浮劲」;然当生成「悬浮劲」之后,两者又合而为一。(请参看这里)。

3。在第三篇里,我们说明了,太极拳以「松」產生「重量」感,「重量」感產生「阻力」感,有了「阻力」,我们便可依广义的「阻力训练」方式来进行「換劲」的锻练。(请参看这里)。

4。在这第四篇里,由于第二篇里说明了「松沉劲」衍生「悬浮劲」,所以我们就在这篇优先讨论,以某种「松」的方式去先行锻炼「松沉劲」。再者,因为手的感觉最灵敏,我们就用想象的方式,让手臂的肌肉放松到足以感觉到双臂的重量,并把这方式应用到盘架子当中去,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。

5。在将来的篇幅里,我们捋会运用想象的方法,產生整个身体的「重量」感,这便进入更加全面的「松沉劲」训练了。

谢謝以下留言

太极拳功法「换劲篇」之三: 换劲是广义「阻力训练」中之特例


阻力训练是一切功力训练之母

所有功力的锻练,如举重,打沙包,掌上压,等等,都是要克服明显的阻力,去锻练身体整体或某部位的功能,这是个几近常识的概念了。所以说,广义的阻力训练是包罗万象的,包括太极拳的换劲。

「阻力训练」可分两大类:

A. 明显的「阻力训练」: 在这类别中,阻力的来源很清晰

一. 明显与地心吸力有关的「阻力训练」:

这类训练包括:

1. 垂直类:

例如举重,掌上压,仰卧起坐,跳高,等等,种类繁多。

 

2. 非垂直类:

a. 主要是水平方向类,这是克服地心吸力加上地面与脚底的摩擦力产生横向阻力(克服物理惯性或是拖泄重物),例如跑步,溜冰,拔河,等等。

b. 其他还有打沙包,拳击等,推手等。试想如果穿了溜冰鞋站在冰上的话,地面摩擦力大为减少,必然令到这类训练的效果大为减少,这也是显然易见。

二. 明显与地心吸力无关的「阻力训练」:

靠身体部份对撑对拉的阻力训练,如下图所示等等训练。

以上的各类“明显”的 阻力训练 ,和以下所述的各类“不明显”的「阻力训练」,可以混合使用和出现,衍生出无数种类的训练;甚至有些组合是无可分类,但总会涉及某些阻力元素,其类数之不尽。所以说,「阻力训练」是一切功力训练之母。

B. 不明显的「阻力训练」: 在这类别中,阻力的来源从外表不易被察觉到

不明显的「阻力训练」,通常用在较高级的功法训练中,包括意拳和太极拳。在这类训练当中,阻力的来源并不明显。其中又分两大功法,可以每个功法单独来训练,或是合起来使用。

第一个功法 :

用意识通过一个对具体的形象的想象,来形成阻力。例如, 意拳的所有力量训练都基于这个原理,故称 “ 意拳 ” 。太极拳中形态的开合,以至内劲(如掤劲、挤劲)的通出,皆采用这想象的方式训练,不假硬件(如哑铃,沙包等等)。

八卦掌、形意拳、意拳的“趟泥步”( 或称 “ 摩擦步“)的练法,是用意去想象在泥泞中趟步,籍此去产生“泥泞”的阻力,而达到练成稳固的下盘功夫。阻力并非来自实体的“泥泞”, 而是来自虚拟想象的“泥泞”。

太極拳中,也有通过想象一个向外扩张的气球(或说气场),而产生身体内部的张力,去拒绝虚拟的阻力,从而打开四肢形态。这亦是一个由意產生阻力进行训练的例子。

第二个功法 :

通过大松大软的运动方式,让身体的重量造成向下的阻力。

这正正是太极拳换劲采用的方式,所有大师的教导都是“松!”,“再放松!”。用较科学的说法,换劲过程与「阻力训练」的关系,可细分如下:

1. 通过大松大软,卸去平常力,形成身体暂时的弱态,静态地去体验身体的重量(阻力)。

2. 通过这身体暂时的弱态去运动,以对拒身体重量造成的阻力,並通过长时间的,艰苦的锻练,让生命的智慧渐渐生成新的,富有柔韧性的功力,以代替平常力,并慢慢生成之前所述的“松沉劲”、“悬浮劲”和 “ 内气 ” ,至此换劲之功乃成。

总结:

1. 太极拳大松大软的训练,是包罗万象的「阻力训练」中一个特殊例子。

2. 在这特殊例子里,地心吸力所造成自身的重量,就是“阻力”的来源。

3. 大松大软就是卸去平常力,让人重新感到身体的重量,这便产生“阻力”的实质感受,通常是令人感到负重的辛苦。

4. 反过来说,未换劲之前,练拳时感觉不到负重的辛苦(例如赵师所说的,“浑身酸疼,四肢无力”,(
请参攷这篇),就是没有卸去平常力,也就是未做到足够的大松大软;也即是未找到阻力,等于练举重没拿起杠铃,练拳没了沙包,「换劲」是难以成功的,只徒浪费光阴。这便正如赵幼斌太师所说,“若不注意换劲虽然坚持,仍不能算是太极拳”( 请参攷这篇 )。

5. 作为有效的「阻力训练」的第一步,我们将把焦点放在:-


👉 如何去重新体验身体的重量👈

这也是下一篇的专题讨论内容。从此,我们将踏上换劲的征途。

 

Leave a Comment

太极拳功法「换劲篇」之二:「松沉劲」、「懸浮劲」 与「內气」三者间之关係

太极学人置顶图象

太极图

练太极拳通过长期大松大软的练习,便会产生一种新的内劲,这个过程就称为「换劲」。这种新的内劲又含有三种元素,它们就是「松沉劲」、「悬浮劲」 与「内气」。这篇博文,就是介绍这三种元素之间的关系。

 

一. 从常识去认识这三个元素

 

1. 松沉劲:

通过大松大软的练习, 练功者身体各部份都放松了,便自然而然感到身体下沉之重; 其之所以成劲,是加上同时培养出来的内气,除了让身体感到松和沉之外,还有一种内气充盈的感觉,故称之为劲。

2. 悬浮劲:

由于物理学上作用与反作用双生双成的关系, 身体的重量向下压在地面上的同时, 地面也产生相等的反作用力, 由脚底节节传上上身,以至于手。当练功者能足够地放松,体形又够端正时,便会感觉到这地面反射力在承托整个身体,自已不用费劲,即有悬浮在空中的感觉,是为悬浮劲。

3. 内气:

站桩是公认武术中增加精力的练习,太极拳缓慢行拳, 可视为低消耗的活桩,产生精力; 加上肌肉放松让气脉畅通, 这些精力会形成流动的内气。其充盈时,可增加练功者身体的韧性。内气的多寡, 决定松沉劲和悬浮劲的强弱。

 

 

二. 换劲的过程:松沉劲、悬浮劲、内气三种元素的之间的关系

 

第一阶段:

假设我们运用有效的大松大软的方法来训练(本文的方法篇在后), 我们会经过一个如赵幼斌大师形容过的,浑身酸疼、四肢无力参攷这里)的艰苦锻炼阶段后,松沉劲与内气初步先练出来。坚持下去,便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很松很沉;不止自己觉得下盘稳固,别人也觉得很难推动你。内气的增长,也增加了身体的柔韧性。这时练出来的松沉劲慢慢成熟。

第二阶段:

在坚持大松大软的原则去练下去,内力以一种新的感觉出现了,其效应不再感到四肢酸痛无力了,体内有一种均匀的张力,就像一个充了气的气球一样,既松软又有弹性。再进一步,便会感到有股力量,源自地面,贯穿身体,以至双手,把人悬浮起来,稍微用意,动作慢慢起动和到位,至此,悬浮劲已经形成。赵幼斌大师曾描述高阶内劲给人的感觉时说,“如在水中身空,长江大河游中”(参看这里),这便是对悬浮劲最好的形容了。

三. 松沉劲、悬浮劲与内气三者之关系

 

1. 悬浮劲由松沉劲衍生出来

从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来看,悬浮劲是从松沉劲衍生出来的,这是因为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。此外,松沉是被动的,喝醉的人都可以很松沉,但地面的反作用力就无法让他站起来了。要让地面反作用在大松大软中撑起一个人,身体的用力机制自然产生变化和改造(此即「换劲」),逐渐从难以撑起身体,发展到可以撑得起,进而发展到“浮”得起一个人,形成悬浮劲,这个换劲过程便需要较长时间,故此悬浮劲出现的时间会滞后于松沉劲。

2. 松沉劲与悬浮劲最终合而为一, 既沉且浮, 两劲对爭

当松沉劲与悬浮劲双双发展成熟,两劲终于合而为一,到时只有一劲,可以称为较高阶的内劲。这种内劲的自身体验是“既沉且浮”,好像身体每个细胞都被一个向下的沉力,和另一个向上的浮力对爭着,并达至平衡而停驻在空中(即悬浮是也)。如果练功者与人推手,对手会觉得他的身体四肢很柔韧,但同时也是沉甸甸的,而且很难推动他。有了上述的自身体验和他人的体验,这时太极的内劲训练已有较高的成效, 「换劲」的过程也就基本完成了。

3. 内气是松沉劲和悬浮劲的实质

上述练功者整体质素由乏力转为有力,柔弱转为刚强,是个全身细胞改造的过程。这一过程会加强生物电流的注流,也即是“内气”。内气的流注让全身细胞之能量和讯息的传递变得高效而且整体化,让全身的肌肉组织变得缜密紧致,敏感灵活。练外功者通常练那里(例如手臂肌肉或胸肌),那里便强壮结实;反之练内功有素的人,无须特别练训某个部位,靠着充盈的內气, 全身的肌肉都变得很柔韧和富有弹性;这便是因为内气的全身流注,去整体改造身体的各种细胞的功能,不但能养生,同时亦提高了太极拳内功的水平。如果在[换劲亅过程中,练功者或不太有松沉或是悬浮的感觉,但只要在大松大软下练成充盈的内气,「换劲」也基本上完成,其中已包涵了松沉劲和悬浮劲的效应了。故说内气是三者之中最重要和基本的元素。

「换劲」的过程图

松沉劲与悬浮劲内气关係图表_a
Leave a Comment